在冰与泥之间

不周山
积分:
0 (注册会员)
开题
281 次
参题:
59 次
徒步:
5740 km
骑行:
358 km
上升:
259315 m

黄线为计划路线,蓝线为实际路线。

 

【强度】

累计徒步:19km,累计上升:1493m。

【开销】

A车费80元。

【进程】
09:26,到瓦岗嘴,开始徒步;
10:20,过小溪,小雨童鞋失足、湿身;
10:30,走了一小段岔路,捡了几串鬼爪子返回;
11:17,机耕道尽头,转小路上升;
11:35,上升至主山脊垭口,往东即是石龙埂;
13:05,午餐,休息;
15:04,上升至连云山主峰,合影;
15:27,沿主山脊下降至山脊转弯处,选择往西面山坡下降;
16:50,艰难陡降至山腰小路;
17:10,沿小路上升至刀背琅东侧垭口,期间冰雪阻路,奋力斩树开路,或钻爬或硬闯,完全湿身;
18:01,沿小路下降至机耕道,期间遭遇两次较大的断点;
18:25,三岔路口,选择往西走,期望能横切回计划路线,遇断头路而返;
18:50,摸黑下降,闻犬吠;
19:12,踏上水泥路;
19:50,返回瓦岗嘴,徒步结束。

【附录】

连云山去过很多次了,对她的壮美和神秘都有所了解。每次策划活动时,我都要搜集尽可能多的关于地形和天气的情况,并自以为是地分析、推测一番。但总是过于乐观,忘记了大山就如同蛰伏的野兽,旖旎雄壮的外表下,往往还隐藏着致命的凶险。

离瓦岗嘴16公里的岔路口,百度地图导航把我们引向一条崎岖的山路。在过一条沟时,车的底盘重重地碰撞了一下。我心里一沉,如果车挂了那我们麻烦就大了。幸好有惊无险,但我不敢再往前开,于是退回岔路口,开始问路。

瓦岗嘴是在谷哥地球上看到的地名,当地人都不知道,只知道同一山谷中的连云山村,问了几个人后,我们发现走反了方向,于是掉转车头,车行探路,终于走上正确的路,进入了计划中的山谷。唉,百度地图也有掉链子的时候。。。到达预计的地点才发现,这里并不是想象中的村子,路边空荡荡的,除了一栋完全垮塌的废屋和几条破烂的漂流艇外,什么也没有。

毛毛雨一直下个不停。开活动前后我一直在关注浏阳的天气,天气预报十分乐观,周四周五天晴,周六下午2点后有小雨。从长沙本地实际天气来看,预报还是很准的。但一过洞阳空气湿度明显加大,再往东干脆下起了小雨。我不得不承认,计划中出现了变数。

机耕道上的泥土水淋淋粘巴巴的,吸饱了水。看来雨不是今天才开始下,而是已经好多天没歇气了。山区的天气,真不是天气预报可以预测得了的。山上是个什么情况?我有点拿不准,只能硬着头皮上了。

还好队员都是老口子,每个人都带了雨具,打的打伞,穿的穿雨衣,一路上升十分顺利。只是在过水的时候,小雨童鞋笨手笨脚地滑到水里,鞋子进了水,裤腿也弄湿了。

转入小路之前,我还抱着一线希望,可能不会完全湿身。进入小路发现,整个山体都湿淋淋的,坡陡湿滑,一不留神就会摔跤。能保住安全就不错了,湿身不湿身的哪里还顾得上。

800米处,路上出现了小堆冰块,应该是前几天冰冻留下的痕迹。小雨兴奋地大喊大叫,我却没出声,担忧着海拔高处的情况。

队员们体能都很强,整体行动速度很快。兵兵小腿有点状况稍慢点,但还是只用不到二十分钟就上到垭口。原计划要上石龙埂看看的,这种天气只能干看着叹口气了。

往西北直上主峰。这是一条时隐时现的山脊路,地面松软,铺满落叶。若是天气干爽,攀爬起来肯定极为过瘾。而现在,松软的泥土和厚厚的腐叶都吸饱了冰水,每一步都要先找树枝抓稳,再找好落脚处,四肢同时发力才能跃进。

鞋在烂泥里浸泡,很快湿透了,脚指头冷得钻心的痛。手在湿冷的树枝树干上抓握,在泥水里支撑,也早就冷到没了知觉。每走一步,帽子、裤腿和冲锋衣都要吸收更多枝叶上的水,头发开始往下滴水,衣裤湿透后紧紧贴在身上,冰冷冰冷的。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,山风如霜剑,一步也不能停留。

离主峰将近300米的地方,终于出现了一小块平地。我四处打量了一下,中间有几块大石头可以放东西,是午餐的好地方。

换上干衣,点起炉头,喝下几口热汤和烈酒。虽然还是又冷又饿,但总算回过了神。兵兵和成象的雨衣装备大显神威,看起来比我们干爽多了,兵兵还很嘚瑟地拿出一双干净的手套,令人嫉妒啊。

气温太低,水热得很慢。看着美食却不能入口的过程太痛苦了,实在悠闲不起来,只能匆匆热几个肉丸子,煮点红薯粉了事。只有小满姑娘看不出怕冷的样子,一如既往地活泼,四处跳跃着拍照找乐子。

饭毕登顶。毛毛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,吃过饭身体热乎起来,边消食边上升,我们很乐观地看待后面的行程。下山嘛,总是比上山容易。

主峰上的合影没照好,估计是小雨照相时手抖得太厉害,拿不稳手机。

沿主脊迅速下撤至支脉处,路痕没有了。这个地方我做了两套方案,首选是继续沿支脉山脊往下,但有一处疑似断崖,若天气晴好,时间充足,我十分愿意闯一闯。现在的情况是人疲马乏,时间也到了下午三点半,只能选保守的备用方案,沿有人走过的轨迹,从山脊北侧下降200多米,至腰路再绕行。

北侧的景色和山脊完全不一样,树枝上有厚厚的积冰,将融未融,稍稍一碰就“哗拉拉”地一阵冰块雨劈头而下。每个人都在冰块和烂泥中挣扎,摔跤,再摔跤。下降,下降,还是下降。中午换上的干衣已经全军覆没,后背上的冰块融了又堆,堆了又融,没有人顾得上清理。一口气陡降了将近300米,眼前仍然是看不到底的湿滑陡坡。这种情形让小雨(估计也包括其他队员)对线路的正确性产生了巨大的疑问,我脑海中也出现了队伍被困在冰雪大山中的种种可怕景象,简直开始怀疑人生。

后来成象把这一段称为“魔鬼下降”。

当我麻木的在一条小溪中探路、发现前面是条断崖时,我差点想要原路退回。仔细权衡一番后决定偏开溪水继续陡降。在痛苦和绝望中彷徨无措,几乎就要放弃时,横切的小路神奇般出现了!就在我脚下!额滴山神爷诶,您这是在考验我们的毅力么!

小路和预料中的一模一样,只除了路上一棵接一棵被压弯的冰树。

又厚又重的冰让平常可以轻松拨开的植物变得可怕起来,小小的一片棕叶林也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。枝条和着冰块重重的弯下来,无法钻爬,也不可能跨越。我哆嗦着摸出柴刀,奋力砍砸,直到开出一条通道让队员们通过。一棵又一棵冰树横亘在小路中央,我不断挥刀,在密密的冰枝中砍开缺口,后面的队员再趴在冰泥里奋力钻爬而过。

行进速度很慢。冰水透过冲锋衣,渗进脖子和后背,手开始发木,真冷,而且好累啊。

小路绕着山头上升,从山北转到西侧,再转到南。南侧出现一条明显的界限,冰雪至此止步了。大家同时欢呼起来。

成象是个对艰难险阻无所畏惧的人,他感叹地说,这一段简直可称“死亡上升”。其他队员没有说话,估计都已经无语,或无力言语了。

来不及兴奋,离天黑已经很近了,我们要在天黑前赶到大路上。大家脚下加劲,迅速下撤。

将近7点的时候,在宽阔的机耕道上,终于从黑暗中传来今天第一声狗吠。没有看到狗的影子,更没有看到主人,但我们知道,可以回家了。


楼主 发表于 2018-12-19 10:52
回复

死亡上坡,魔鬼下降,冰凉,冰冷。

人间万象 18-12-19 11:38

天气好的时候再走一次?争取参加!



修道士 18-12-19 15:27

登峰造极

Abc123 18-12-19 19:53

除了佩服 ,还有佩服!

凯森 18-12-20 11:11

有些恐惧的感觉,真是虔诚的连云山粉丝团!

如水 18-12-20 22:50

一天来回的连云山行程,强悍的一群人

鲤鱼 18-12-21 10:44